M型社會當道,逐漸發展出窮忙和富閒這兩種生活型態,台灣也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,逐漸走向「窮者越忙、富者越閒」的社會。1111人力銀行更指出,台灣社會的五大窮忙產業包括:餐飲旅遊娛樂、百貨零售門市、文教出版、傳統製造及媒體廣告業。到底這兩種極端的族群有何不同?在第429期凱絡媒體週報裡,凱絡媒體企劃組特別針對這兩個族群從人口特性、生活習慣、消費態度、媒體接觸等面向,做一系列的觀察和統整。 M化社會的二極生活形態──窮忙與富閒
關於「窮忙富閒」的研究發現,最早由中央大學人資研究所的教授提出,針對1980-2005年間,台灣地區勞動人口平均工時與薪資變化的分析中指出:男性所得前10%的「富人組」近25年來每周平均工時減少了8小時,時薪則已增加到近820元,但男性所得最後10%的「窮人組」,每周工時不減反增,換算的時薪才不過80元,在女性也有類似的發現,因而顯示台灣已逐漸走向「窮者越忙、富者越閒」的社會。
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在2008年2月底公佈的數據,2007年平均每月工時為180.3小時,換算每天工作時數約8-9小時,平均月薪約為 36,000元。而根據1111人力銀行所指出五大窮忙產業(餐飲旅遊娛樂、百貨零售門市、文教出版、傳統製造及媒體廣告業)的工作性質中,更可以反映出景氣不振,消費性產業萎縮對於工時及薪資的影響。本文以下將針對窮忙與富閒的二群人,從人口特性、生活習慣、消費態度、媒體接觸等面向進行分析。
由於窮忙與富閒並無絕對的量化定義,為了進行數據分析,此依照主計處公佈的平均工時及薪資水準,同時斟酌資料的樣本限制,將窮忙族暫定義為:個人月收25,000以下 工時在11小時以上之有工作男女;富閒族則為:個人月收100,000以上,平日工時9小時以內之有工作男女。 誰窮忙?誰富閒?
從性別與年齡的分佈狀況觀察,整體就業人口比例以男性較高,窮忙族群則以40~54歲女性相對較多,他們整天工作幾乎沒時間休息,下班回家可能還必須兼當家庭主婦;相對在富閒這群人當中,男性的比例超過8成,年齡明顯集中在50~59歲,他們多已是公司核心級人物,工作時間正常並同時享有穩定的高收入。
窮忙行業:工時長,薪水又低的窮忙行業中,前三名為批發零售、住宿餐飲及服務業,工作類型又以非技術性的「服務銷售人員」佔最大比例,約61%。
富閒行業:上下班時間固定又可以月領高收的行業同樣以批發零售業,但在金融保險及不動產業、營造業則相對較高,工作類型中「專業技術人員」佔比相對較高,其中更包含自營商和民意代表。
健康與人生價值
比較二群人對於健康的態度,窮忙族也關心自己的健康,但她們卻沒時間去運動、做健康檢查或是收集醫療資訊,但和一般人一樣願意吃健康食品彌補;富閒族則比別人願意花時間收集醫療資訊和買保健產品。
在人生的價值上,除了家庭和健康之外,金錢和物質仍是窮忙族的第一優先,宗教信仰也是他們精神寄託的重要來源,對於工作、社交和知識學問的注重則遠不及一般人 。相反地、富閒族除了花錢享樂之外,在權力名聲追求和知識學問精進的也相對突出,對健康和金錢的重視程度也比一般人高。
理財收支觀念
所謂「你不理財 財不理你」也可在數據中得到印證,富閒族群對於金錢的投資計畫和收支運用都是高度關心,對於理財訊息隨時保持高敏感度,妥善運用各種投資工具以錢養錢,創造更多的財富。
窮忙一族在高投資計畫低收支管理的項目相對較高,她們將重心放在積極投資卻沒有效管理收支,造成入不敷出的惡性循環。
購物行為與消費態度
窮忙族對於消費態度較消極,他們沒時間留意折扣活動訊息,不太會去試用,但比較願意貨比三家、買較環保的產品,至於產品的使用感覺和購物氣氛並不那麼在意 。
富閒族的消費態度更為理性,不僅要求品質和使用的感覺,同時他們也比一般人對價格更敏感,有贈品的東西更吸引他們購買。
原文出處
http://www.brain.com.tw/News/NewsPublicContent.aspx?ID=10601
留言列表